{{ $t('FEZ002') }}美術學科中心|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於2018年推出之「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從傳統文物及藝術作品延伸至最新的流行文化創作,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數個世紀以來亞洲對於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想像。透過凱布朗利博物館亞洲文明部策展人朱利安.盧梭(Julien Rousseau)的策展及敘事,臺灣觀眾可由嶄新觀點檢視自身熟悉的文化經驗。
無論對於西方還是東方世界,鬼魂皆被視為人類死亡後所存殘的強烈意識、沒有真實型態的組合物,是無法再被殺死的一種靈體。在亞洲和東方世界裡,許多鬼怪傳說、靈異故事跨越時代,通過世代口述流傳、文學記載與創作、戲劇演出、電影改編等,強化了魂魄的非自然力量,加深了詭譎陰森的氣息。在亞洲,鬼魂超越了宗教藝術的道德和解釋框架,鬼魂的形象及功能性以更世俗的流行文化和故事表達形式並進行構建,表演藝術、卡漫和電影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亞洲的幽靈脫離無形的精神意識,具體化一個充滿奇幻的鬼怪世界。像日本的鬼魂開始對其原始意義產生反轉,當代的創作中鬼魂越來越擬人化,擁有人類的思維與情感,可以選擇是非對錯。
展覽巡迴到臺灣,加入了臺灣視角的敘述,除了受到亞洲佛道教文化影響下的地獄與幽魂,在日治時期,臺灣對鬼的形象受到日本影響,日式美學的介入,可以說明白衣長髮的女鬼形象及南投妖怪村的風行。經過傳統宮廟的民間信仰轉化,眾多傳說與文學故事開始形塑了臺灣原生鬼怪的樣貌,吃小孩子手指的虎姑婆、早期臺灣人叢林生活經驗傳說中的魔神仔等。許多鬼怪的誕生,是為了寓意歷史事件與警世提醒的作用。其實多數的鬼魂和山精水怪是人們對未知恐懼的具象,彷彿創造出一個可以歸納這些負面情感的載具,就可以找出消滅或規避它的方法。人類無法避免面臨生死,因此鬼怪是對亡者的追憶也是對生者的安慰。鬼怪的傳說,也顯露出曾經的生活樣貌與可貴的文化發展價值。
臺灣展出的作品敘述脈絡,對應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的展覽故事線,有臺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及在地鬼怪的電影海報,邀請藝術家林羿綺、侯春廷、姚瑞中、張季雅、梁廷毓、陳云、黃千倫、蔡佳葳、顏忠賢展出。並透過借展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學甲慈濟宮之展品及文史資料,期盼呼應臺南在地的宮廟與傳說故事,在臺灣的視野下對於本土鬼怪有更豐富的見解。
*本展涉及幽魂鬼怪等內容,若對此內容敏感者,請自行斟酌是否適合入場觀看;12歲以下之孩童建議由成人陪同入場。
張季雅 Chang Ki-ya
阿努邦•湘土恩 Anupong Chantorn
陳子福 Chen Zifu
陳云 Chen Yun
DNP藝術傳播 DNP Art Communications
侯春廷 Hou Chun-ting
黃千倫 Huang Chien-lun
井口華秋 Iguchi Kashu
桂治洪 Kuei Chih-hung
歌川國貞 Utagawa Kunisada
Junya Kuno Junya Kuno
河鍋曉齋 Kawanabe Kyosai
劉觀偉 Ricky Lau
梁廷毓 Liang Ting-yu
林羿綺 Lin Yi-chi
水木茂 Shigeru Mizuki
中川信夫 Nobuo Nakagawa
圓山應舉 Maruyama Okyo
塔農薩•巴旺 Thanongsak Pakwan
QFX工作室 QFX Workshop
普瑞查•拉查旺 Preecha Rachawong
錫蒂薩克•聖帕拉西 Sittisak Saenprasit
Sakyu Sakyu
邵慶旺 Shao Ching-wang
澀谷正人 Masato Shibuya
安差·松符 Angchai Sonpho
Taiju Taiju
蔡佳葳 Tsai Charwei
Kaitu Unrin Kaitu Unrin
顏忠賢 Yan Chung-hsien
姚瑞中 Yao Jui-chung
(摘錄自臺南市美術館,網址: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332)
{{ $t('FEZ003') }}2022-06-24
{{ $t('FEZ004') }}2022-06-24|
{{ $t('FEZ00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