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生命教育學科中心|
日期:110年10月29日(五 )09:10-16:40
地點:YMCA大會議室 (臺北市許昌街19號2樓)
參與人數:16人次
課程代碼:3248153
研習時數:種子培訓6小時
時間 |
課程內容 |
講師/主持人 |
---|---|---|
09:00-09:20 |
報到 |
學科中心團隊 |
09:20-09:30 |
開場 |
羅東高中/胡敏華老師 |
09:30-12:00 |
成功的反思 |
臺灣大學/王榮麟副教授 |
12:00-13:00 |
休息片刻 |
學科中心團隊 |
13:00-15:00 |
行事曆為本的終極關懷 |
臺中二中/劉華真老師 |
15:00-15:15 |
休息片刻 |
學科中心團隊 |
15:15-16:30 |
素養導向教學實作終極關懷 |
弘文高中/高田奈緒嘉老師 |
16:30-16:40 |
ICT研習分享 |
國立蘭陽女子高級中學 林品瑜老師 |
撰文/ 國立台東高中 曾筱純老師
為期一個月一次的研推小組增能培訓工作坊這次地點選在台北YMCA,距離火車站只有幾步之遙,加上舒適的場地是承辦人細細的貼心。
此次上午場主題為「成功的反思」,由國立臺灣大學王榮麟副教授主講。以終極關懷為始談成功如何定位?成功的迷思?如何面對失敗?
成功如何定位?
「請舉出成功人士的例子,說明是什麼意義讓他是成功的人士?」一開場榮麟教授用了一個簡單的問句要我們定義何為成功。五個小組討論的結果歧異不大,「對內能夠自我實現,對外有聲望。」、「事業有成就,對社會有貢獻。」、「利他」……。經過一番思辨,最後以利用專業做對社會與人有益之事,兼顧工作與家庭之外也能造福他人為成功做註解。
成功的迷思?
努力一定會成功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教授以影片天之驕子中的話語為前者的迷思提出了解答:「雖然努力不一定成功,但努力一定不會白費。」
那麼,成功的人生是否代表美好的人生?多數教師搖著頭說不是,不相等。美好的人生的要件是什麼?有四。第一、有品質不錯的物質資源、生活環境水準,第二、主觀經驗感覺享受,第三、客觀價值的人生,第四、能夠做一個你真正愛,真正喜歡的事。
如何面對失敗?
既然努力不一定能帶來成功,就代表努力有可能迎來失敗的結果。是否失敗等於沒有獲得,非也,因為努力的過程造就了內在堅毅的心智,失敗便會為人生帶來厚度。
上午場在榮麟教授不斷拋出問題,激盪思考下,於兩個半小時後結束,載著心靈滿滿的飽足,準備進入下午場終極關懷的教學實作。
行事曆為本的終極關懷
下午的開始由台中二中輔導老師劉華真主講,談終極關懷的學習要點,進行分組討論,「請從學習要點挑出在教授終極關懷時最容易操作和最不容易操作的部分」。討論結束後各小組的答案頗不相同,有小組認為最容易操作的是幸福與快樂,因為學生有真實的經驗,但也有小組認為是至善至福…。最不容易操作的是終極信念,因為人生的經驗不到,很難有個人的觀點。
終極關懷的素養導向教學實作
承接華真老師,接著由弘文高中生命教育教師高田奈緒嘉進行終極關懷的素養導向教學實作。奈緒嘉老師請小組各自以三節課設計終極關懷課程,有的小組參照學校特性設計了以原住民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談原住民信仰與生命腳本、在信仰腳本之下談死亡的衝擊與意義、回溯個體定義什麼是幸福…。
{{ $t('FEZ012') }}
{{ $t('FEZ003') }}2021-10-29
{{ $t('FEZ004') }}2022-01-25|
{{ $t('FEZ005')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