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生命教育學科中心|
日期:111年3月11日(五 )09:10-17:00
地點:Like萊客空間802室 (臺北市中正區許昌街42號8樓)
參與人數:13人次
課程代碼:3362921
研習時數:6小時(種子培訓6小時)
時間 | 課程內容 | 講師/主持人 |
---|---|---|
09:20-09:30 |
開場 |
羅東高中│胡敏華老師 |
09:30-12:00 |
人學探索-主題探討 |
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王冠生老師 |
12:00-13:00 |
午餐 |
學科中心團隊 |
13:00-14:10 |
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以人學探索主題為例(一) 40分鐘講述教案寫作與設計,30分鐘演示核心概念 |
家齊高中│呂覲芬老師 |
14:10-14:20 |
休息片刻 |
學科中心團隊 |
14:20-15:00 |
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以人學探索主題為例(二) (補充及提問) |
羅東高中│胡敏華老師 家齊高中│呂覲芬老師 |
15:00-17:00 |
ICT融入生命教育教學 |
平鎮高中│吳瑞玲老師 |
研習花絮
撰文│國立台東高中 曾筱純老師
今天是110學年度下學期生命教育學科中心辦理的第一場實體研推小組工作坊,我滿懷期待。自從加入了學科中心這個大家庭,我才真正體會生命教育課程的真諦。
對於人,我曾聽過一位專家說法,他說,「我們之所以為人,而非動物,是因為我們擁有相同的本質。」淺白的描述中蘊藏著深深的意涵。而今天的講師國立臺北大學王冠生老師便是要帶著我們一起進入以人為始的「人學探索」課程。
課程開始老師單刀直入,直截了當的以分組討論佛陀、AI機器人、猴子與人的不同處與相同處,開啟「何謂人?」的首問,而各組的答案也不馬虎,「佛陀成聖前與人同樣有生老病死」,「佛陀與人對苦難的覺知不同」,「人具有AI機器人沒有的自我承擔、自我負責的能力」,「猴子與人差別在自我作主的能力」…。
接著老師分享了許多教學可使用的活動或素材,像是兩人一組探討我是誰,以連續20次的提問不間斷的澄清;還有「設計你的人生」(奧德賽計畫)、「What would you do?」、影集《浪漫醫生金師傅》…。最後的結尾我非常喜歡,老師說「如何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如何與他人維繫更好的關係?」這將會是生命教育五大核心議題「人學探索」想要達到的願景。
歇息了片刻,下午時間分成兩段進行教學演示與分享,由經驗豐富、熱愛生命的兩位老師-國立臺南家齊高中呂覲芬老師、桃園市立平鎮高中吳瑞玲老師主講。為了切合高中學生的屬性,覲芬老師於教學中安排了許多小活動,兔子/我/鑰匙/橋的心理測驗、75項價值觀的清單、價值大拍賣,並以薩提爾冰山理論為基底進行人學探索的學習。瑞玲老師則分享了許多資訊運用於教學中的寶藏- OCAM、Canva、Padlet、Edpuzzle。
回顧今天的工作坊,精彩之處列舉不盡,我以生命教育學科中心執行秘書胡敏華老師的回饋做為結束語,「生命教育的可貴在我們有機會與學生進行溫暖的靠近,珍惜它。」希望我沒記錯,也願每個人在生命的流裡找到自我存在的和諧,及人我的和諧。
研習照片
研習資料分享
人學探索相關影片
{{ $t('FEZ012') }}
{{ $t('FEZ003') }}2022-03-11
{{ $t('FEZ004') }}2022-03-31|
{{ $t('FEZ005')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