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生命教育學科中心|
時間:110年7月9日(五)08:50~12:10
與談人:
發表人:
檔案分享:
電子書下載
我懷抱著朝聖的心情前來,期盼生命教育學科中心一年一度的成果分享會,能為自己的教學累積更多的創意與實力。
博學多聞的王榮麟教授和充滿教育愛的敏華老師用輕鬆詼諧的對話,為「經典與生命的邂逅」揭開序幕,也為今天的學習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活動上半場,我們探究「經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經典為什麼值得閱讀?如何閱讀經典?為什麼經典可以用來上生命教育課?如何用經典上生命教育課?」原來,經典具有啟發人心、深刻雋永、歷久彌新等特色。經典中常見的主題,正是生命教育的內涵。閱讀經典可以加深人的自我認知,陶冶人的心性,踐行價值而過有意義的人生。如果生命教育老師可以貼近學生真實的需求,找到適合的精典著作,我們就有可能透過「詮釋—批判—理解—應用-反思」的教學過程,和學生一起穿越時空、聆聽前人的智慧話語;在古今視域融合的時刻,解讀經典的當代意義;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經典的新意,以好奇包容之姿,欣賞每個人的不同詮釋。
走過「經典與生命的邂逅」的裝備,來到「經典中的生命意涵」小書成果發表會,北部共備老師的課程分享,讓我大開眼界。首先是林品瑜老師從疫情下外送員的處境、韓國的看臉時代、科學怪人,親子衝突等議題,帶領學生思考「高富帥、白富美以外、遇到不一樣的人的態度,被希望成為的角色」,最後引領學生反思人的本質,終極關懷與自我追尋。吳心怡老師則從《丈量世界》出發,引領學生閱讀理論派高斯和行動派紅堡兩位科學家的學習方式、解決問題、學習經驗、面對困境的堅持與信念,再鼓勵學生回到自己的生命脈絡,反思自己是如何學習?要如何反省自己的學習?進而做出調整與轉變。最後,蕭家怡老師推薦的《小腳與西服》,則從張幼儀為書寫視角,帶出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婚姻,及離婚後的自我蛻變;而藍惠寧老師分享的《第二性》帶出女人半是受害者,半是共犯,一如所有的人。兩位老師藉由張幼儀與西蒙波娃的對話,闡釋結構困境對生命帶來的影響,鼓勵女性要擺脫依附於男性的命運,靠自己的力量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學科中心以生命教育為名,召喚具有生命教育資格的熱情老師及學有專精的諮詢委員組織共備社群,從共備對話、共享價值、共創教學到分享實務,讓現場的生命教育老師從內部長出更多的力量。想感謝學科中心及共備社群老師在生命教育教學的奉獻與分享,相信「經典中的生命意涵」這本小書,必然可以成為生命教育老師及學生隨時的幫助。
無處不生命,期勉自己在新的學期可以持續進化,透過閱讀經典開啟學生通往內在及世界的窗,共創美麗的教室風景。
{{ $t('FEZ012') }}
{{ $t('FEZ003') }}2021-07-09
{{ $t('FEZ004') }}2021-08-23|
{{ $t('FEZ005')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