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地球科學學科中心|
由普高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普高地球科學學科中心及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合作辦理的「種子教師寒假研習營」已於110年1月23-26日辦理完成。此次研習以屏東縣小琉球為主軸,希望透過跨領域主題並結合議題融入,帶領種子教師實際走訪,作為課程設計之參考。
第一日由中山大學教授雷漢杰教授、張詠斌教授及許嘉軒博士針對此次研習所需的先備知識進行簡介,內容敘述小琉球的「泉水、入海污水、地下水的碳化學特徵」、「微體化石」及「陸蟹生態」,幫助與會教師瞭解本次研習的架構,進而能於戶外考察時進行觀察。
第二日全員移動至小琉球,一開始邀請到琉球鄉漁會曾毓宗股長主講「認識小琉球:漁業發展、漁民作業歷史」,簡介當地的漁業型態及歷史,進而討論到海權及漁業永續。第二位講師則邀請島人工作室的蘇淮先生,透過豐富的影音帶領教師認識海龜生態,並提出小琉球目前在觀光與生態上所面臨的挑戰。課程最後則由成功大學袁彼得教授簡介小琉球地質,講解小琉球形成原因。傍晚稍作休息後,便由中山大學許嘉軒博士帶領大家前往美人洞附近進行夜間觀察、尋訪陸蟹,對與會教師來說是一次特別的體驗。
第三日的行程則是由袁彼得教授與雷漢杰教授帶領大家走訪小琉球全島。袁老師為了增加不同學科教師間的討論與交流,現場將海洋及地科教師混合分組,請各組針對野外露頭進行觀察,並嘗試紀錄並討論各自的發現,如:沉積物的顆粒大小、觸感、紋理;遠觀時,可觀察到什麼現象,並嘗試推測此處發生何事…等。雷老師則於考察路線中適時安排採樣點,採集不同地點的水樣,並現場進行檢測,除介紹檢測儀器功能及限制,也可得知海水、地下水及自來水不同的化學特性。晚間則邀請鳳山高中陳國峰老師進行冬季星空導覽,現場亦架設小型望遠鏡提供教師觀察月亮。
第四日,來到研習最後一日,活動學員分成兩組,一組前往美人洞周遭進行海洋探索課程,另一組則由中山大學張詠斌教授帶領前往海岸觀察沉積物,除了撿拾化石標本,也能觀察不同微體化石的種類及特徵。
本次研習的課程安排主要由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協助規劃及安排,結合大專院校的資源,讓研習課程內容能更加深加廣,感謝本次研習講師、合作辦理的單位,及與會教師的參與,成就了這次豐富的研習。小琉球近年來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不論是在地社區營造、生態及永續經營以及觀光所造成的效應及衝擊,是一個非常適合辦理跨領域及議題融入的地點,期望透過此次活動,讓不同學科教師能進行交流,也能引發更多刺激及思考。
{{ $t('FEZ003') }}2021-01-26
{{ $t('FEZ004') }}2021-07-06|
{{ $t('FEZ005')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