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地球科學學科中心|
高中地科種子教師工作坊:沉積的秘密 活動紀錄
地球科學學科中心於2020/8/16-17兩天,與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合作辦理「高中地科種子教師工作坊:沉積的秘密」。與中山大學的合作已經邁入第三屆,從第一屆先大尺度的了解海洋領域的研究範疇,到第二屆與在地議題結合的「從台江入海」,了解海岸變遷及環境的水質檢測;今年第三屆更聚焦於海洋地質,學習海洋沉積物的處理,及有孔蟲的研究。
第一天,由中山大學張詠斌老師介紹「海洋地質的研究框架與在地議題」,先帶領老師們複習海洋地質的發展歷史,進而加入現今海洋研究的新觀點,一同探索台灣附近地體構造及海底地形的特殊性。在新的海洋研究船加入後,研究硬體設備的提升對於臺灣海洋研究長期發展,也有更多的可能性,除了固有的海洋環境監測外,國土安全調查與資源探採、人為活動與氣候變遷的衝擊…等,都是可以努力的目標,但最重要的是培育新一代的技術人才,需要高中地科教師一起共同努力。
另外,邀請了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的陳建勳副研究員分享有孔蟲的演化史及分類,並說明有孔蟲可作為研究古氣候及環境變遷的指標;更特別的是陳老師本身也是少數研究現生有孔蟲的學者,也讓現場教師大開眼界見到現生有孔蟲的生活型態。
第三位則是邀請到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學系汪良奇老師分享,汪老師本身曾就職於博物館,進行科普推廣服務,從美與典藏的角度來介紹有孔蟲的型態,現場也提供與有孔蟲相關的藝術作品、3D列印模型讓老師們欣賞。
第二天,就進入實作課程,如同研習名稱「沉積的秘密」,透過親自體驗海洋沉積物(岩心)的處理流程,更能了解科學家如何一層層抽絲剝繭,發掘沉積物所隱含的關鍵密碼。
張詠斌老師先簡介沉積物的種類及岩心的處理方式,並安排種子老師前往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由兩位研究人員尤柏森及陳婷婷分享在國際研究船上的實務經驗,並解說岩心採集後所進行的處理流程,老師們也跟著一步步進行岩心剖面的清理、描述、拍照,分樣、後續處理等,有時手忙腳亂,有時分工合作,更能體會到研究人員在處理樣本時,所需的細心及耐心。
結束了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的行程,研習最後為種子教師安排手作體驗及教案發展兩大課程。
手作體驗請高雄女中蔡靜誼老師分享正在開發的多元選修課程,並讓現場教師利用石膏、石英砂、珊瑚砂、矽膠等材料,製作有孔蟲模型。並結合兩天所學,分組發展教案,設計適用新課綱的教學活動,由中山大學提供專業諮詢及相關協助,這些教學活動也將作為大學與高中未來合作的參考。
活動剪影
{{ $t('FEZ003') }}2020-08-17
{{ $t('FEZ004') }}2021-07-06|
{{ $t('FEZ005')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