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國語文學科中心|
甲、 「斷捨離」一詞最早源於佛經《中阿含經》:「生慾念不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不除斷捨離。若不除者,則生煩惱、憂慼;除則不生煩惱、憂慼。」也就是說當心生貪欲、瞋恚、傷害生命的殘忍思惟時,都應「除」、「斷」、「捨」、「離」。若不除者,則生煩惱、憂慼;除則不生煩惱、憂慼。 1976年日本沖道瑜伽創始人沖正弘以此作為瑜伽的理念,後在其弟子山下英子的努力之下普及到世界各地,成為減法生活的一種理念,即「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乙、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擁有很多東西,把自己的心和生活依賴在很多物品的堆疊上,但實際上當它們通通不見時,我才發現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不可取代,也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非得取代不可的。心愛的名牌包包,如果過去五個月以來我完全沒有任何一刻覺得自己需要或想念它們,那麼真的是失去了也無所謂。衣服,鞋,全都沒有了,不正是一個好時機去思考自己究竟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嗎?那些打折時買的廉價毛衣,還不如珍藏多年的一件輕薄羊毛衫來得珍貴,否則我也不會堅持把它帶著去流浪。那些旅行中搜集來的明信片和紀念品充滿著回憶,真的是不可取代嗎?事後回想起來,其實真正的回憶已經烙在心裡,在腦海裡,根本不需要過去的什麼物品來證實自己真正生活過,真正經歷過。 所以到頭來,你根本不需要依賴過多的物質,來證明自己什麼。 後來,從那把燒光我所有家當的火開始,如遇到神啟般,不但讓我在物質上,甚至心理上都斷捨離了。現在的我喜歡家裡清清爽爽的,只留下自己真正喜愛的物品,衣櫥裡沒有「說不定哪一天可以捐出去」的東西,朋友圈只存在真正想說話的人,旅行時只帶上最基本的物品,心底只放下真正想記住的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想起金剛經裡的一段話。然後告訴自己,要用這樣清爽乾淨的心,在每一天的日子裡,繼續率性優雅地走下去。 改寫自蘇宇鈴《當冰箱只剩下烏魚子》 |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整理自己的書桌、櫃子、衣櫥了呢?你是否檢視過自己究竟囤積多少不常用的雜物?而這些不見天日的雜物又佔據你多少生活空間?當電腦因為檔案太多運轉緩慢時,我們會刪除不要的舊檔案,然而,當生活空間狹小或心情鬱塞時,我們可曾記得要「斷捨離」?請參考上文內容,根據你的斷捨離經驗與體悟,以「重新整理」為題,書寫一篇文章,文長不限。(占25分)
{{ $t('FEZ003') }}2021-04-30
{{ $t('FEZ004') }}2021-07-11|
{{ $t('FEZ005')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