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國語文學科中心|
甲、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蹔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節錄王羲之〈蘭亭集序〉) |
乙、 有個夏夜,入睡前,尚未唸小學的我把腳擱在木板床窗台上吹風,父親正在收聽的收音機用臺語播新聞,有個人發生車禍「當場死也」。死也,這個概念重擊幼小的我,非常害怕,烙印腦海難以忘懷。我想這個時間點可以用來標記一顆「文學種子」掉出來了,當我回顧寫作的熱情是怎麼開始的,是否有一條隱形的線索串聯著寫作的慾望,就會想起這一夜,「死」這個驚悚的概念啟蒙了我,像預告片,要我做準備。後來在現實世界果然必須與「死」對戰,我理所當然地拿起筆在課本空白處、日記本、稿紙上寫下文字,越寫越多。原來,那一夜那一個「死」字啟動一個小孩對生命的大哉問,「我是誰」像一條不斷延伸的線索,朝著與「死」相反的路徑曲曲折折地長著,終於有一天找到自己的最佳武器——筆,足以與「死」打成平手。 寫作,是我的求生術。如果不是為了求生,不是為了把即將流逝的珍寶留住,把種種已然消失的美好喚回來,作家何必存在? 而你,繆思少年,寫作不見得是你的求生術,你的是什麼呢? (改寫自簡媜〈青春時期,關於成長與寫作的七個關鍵句〉) |
閱讀上列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兩文,分別說明「寫作」對王羲之與簡媜的意義為何。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 6 行)。(占 7 分)
問題二:文章創作對古今文人而言,不僅可寄懷,亦可說理,從對自我的探問,到對宇宙萬化的關懷,文字乘載文人的思想與情感。文字對你來說,是以言不可說之情?是以現想像之綺麗?請以「文字之於我」為題,寫一篇文章,分享你的寫作經驗與體會。(占18分)
測驗目標: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命題用意:題幹中的兩文皆從死亡一事發出感想。並藉由文字的書寫面對死亡課題。期盼學生分別從兩文中體會文字創作帶來的情感力量,從而思考創作之於自身的意義為何。
{{ $t('FEZ003') }}2021-05-31
{{ $t('FEZ004') }}2021-07-11|
{{ $t('FEZ005')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