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生物學科中心|
110學年度種子教師進階培力 「海生館與海共探」
時間:
地點:
Day1
110學年度種子教師進階培力「海生館與海共探」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共同主辦,第一天到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雙流FBI」課程,由雙流環教師先在室內以互動遊戲帶領老師們認識水質指標性生物,分別為不耐汙染、稍耐汙染與耐汙染三種類別,瞭解其構造與特徵後再實際到溪水中尋找、觀察並記錄,雙流清澈的水域中保有多樣只能在乾淨水質生活的物種,在翻開溪石底部找尋扁蜉蝣、石蠅、石蠶蛾、水蠆…等等的過程中,彷彿水中有無盡寶藏、令人流連忘返。
圖片
晚膳過後,教學工作坊開張,課綱推廣組由國立新豐高中吳崇誠老師及屏東縣立大同高中陳明男老師分享,崇誠老師分享課綱變革之應變,並提供素養命題的資源;明男老師則分享帶領學生做「清垃圾挑戰」,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驚豔於學生的能量,並也邀請老師共同跨領域教學,成長快、樂趣也更多。教材教法組則邀請國立新竹高中歷史科林文正老師與新北市立三重高中物理科趙振良老師,請兩位老師分享發展的課程如何與生物科結合,文正老師將歷史融入在地文化,並帶學生進行戶外踏查,加深對人文、生態、環境的感受;振良老師則講述開發鑑識科學課程的心路歷程,鑑識科學課程面相廣泛,多元選修、探究與實作皆可發展,可舉實際案例做許多科學論證,針對高中生亦具有實驗操作性,是一門正蓬勃發展的跨科教學課程。
圖片
Day2
終於來到海生館展館,今天將走訪台灣水域、珊瑚王國、世界水域三館,在海生館科教組楊士德專員的帶領下進行海洋生物深度探訪,並結合海生館出版,以探究為主要精神之「與海共探」手冊,作為第一本配合新課綱的海洋學習單,藉由實際觀察各展區情境以推導作答,目的在建立學生系統性思考能力。配合手冊先來到台灣水域館,瞭解從山到海、河口區、潮間帶、亞潮帶到大洋池各種環境下的景觀與生態,瞭解台灣多樣化的地形環境,所營造出各種生物的棲息場所,亦有難得的人造河口紅樹林展區;亦有以魚的生理作為主題,認識魚類的行動、感官、覓食及魚類的生存之道,並在大洋池觀賞多種大型魚類如鯊魚、魟魚、鰹魚及海鱺等等的餵食秀;在珊瑚王國館,主要觀察各種珊瑚為了適應海水深度、地形、光線而產生的形貌變化,連帶棲息其中的生物亦有所不同,站在海底隧道讓時間靜靜流淌而過,讓人對大海的壯闊心生敬意。
圖片
退潮時分來到墾丁海邊調查潮間帶生物,戴著頭燈、套上膠鞋,在環教師的帶領之下,彷彿尋找「寶可夢」一般,在潮間帶的礁岩與石塊中翻翻找找,認識多種甲殼類及棘皮動物類如陽隧足、蕩皮參、藍指海星、海兔、海扁蟲、蝦虎等,幾位眼尖又身手矯健的老師屢屢尋獲新的寶物,引來其他教師的驚嘆與讚賞,在環教師的引導下,以不傷害的前提輕輕觸摸感受潮間帶生物的魅力,感受海洋的無線生機。
早上八點來到滿豐漁場等待漁船進港,參觀現場的定置漁網後,從當日漁船捕撈進港的新鮮漁獲中,認識附近海域當季捕撈的魚種,難得有大型魚類的內臟構造,種子老師們趕緊撿拾來細細觀察,並利用這難得的機會,與當地漁民討教交流。
最後來到海生館後場與標本典藏室,瞭解培育、照護場館中各種海洋生物的運作和各種研究,並眼見因人類危害而不得不待在收容區的海龜,深化海洋保育的意識。非常感謝在海生館科教組楊士德專員的安排與引領下,種子老師們經歷了一場以海洋與永續為題的深化之旅。
{{ $t('FEZ003') }}2022-05-11
{{ $t('FEZ004') }}2022-05-11|
{{ $t('FEZ00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