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物理學科中心|
本學科課程行事曆依據教育部民國一O七年修正發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普通型高中物理必修課程學習重點撰寫,依照學生學習需求區分成三種不同版本的課程行事曆,藉由本學科課程行事曆可以協助老師進行教學。
本學科課程行事曆依據普通型高中物理必修課程學習內容編列,依照教學週次及主題單元編排順序。教師可依學習者於國中會考能力等級,選擇適當學科課程行事曆進行教學。第一種課程行事曆以大型都會型高中為例,內容聚焦於國中會考精熟層級學生的學習需求;第二種為大型社區型高中為例,內容聚焦於國中會考精熟至基礎間層級學生的學習需求;第三種為小型社區型高中為例,內容聚焦於國中會考基礎至待加強間層級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種版本的差異主要在於學科課程行事曆中「重要技能」與「核心問題」,重要技能取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中的學習表現,將轉換為教師於課程中需培養學生具備的技能。參考布魯姆(Bloom)等人在1960 年提出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類表,將教學目標的類別,由最簡單到最複雜,由具體到抽象依序分成六個層次:「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與「評鑑」,將普通型高中物理必修課程中的學習表現依上述六個層次進行分類,回應不同層級學生學習需求。
素養導向教學設計講求提問的技巧,藉由「事實性問題」、 「 概念性問題」及「辯論性問題」三種層次的提問,引導學生能主動地與週遭人、事、物及環境的互動中觀察現象,尋求關係,解決問題。三種版本的提問以第二種大型社區型高中為基礎,向外發展延伸產出第一種及第三種版本提問內容,希冀學生能於這些提問中,關注在如何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實踐性的知識,並落實於生活中。
學校教師可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並依據學生學習情況,不需拘泥版本,彈性調整教學策略、教學進度、重要技能及詢問核心問題進行教學,善用學生的好奇心,協助進行學習探索,將問題提出然後鼓勵學生分析、提供解決方法、創意發想和評斷,不要限制學生思考的方向,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的內在動機,藉此啟發科學探究的熱枕與潛能並建構基本科學素養,期許學習者能夠具備科學技能,將科學知識應用於生活環境中。
110年1月8日普通型高中課程推動工作圈與學科中心辦理「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科中心新課綱學科課程行事曆研發成果發表會」,物理學科中心由種子教師臺中一中楊憲忠老師代表研推小組分享行事曆式課程地圖示例。
{{ $t('FEZ003') }}2021-01-08
{{ $t('FEZ004') }}2022-01-08|
{{ $t('FEZ005')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