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地球科學學科中心|
🌏觀課時間:110年1月5日(星期二)12:30-15:30
🌏觀課地點:竹東高中 資源中心東中藝廊
🌏授課主題:著重學習脈絡的插畫筆記:以臺灣的板塊構造、地震災害與防治為例
【課程簡介】
插畫筆記強調學習脈絡的建構歷程,善用視覺感知以及著重圖像品質評斷的優點,將知覺訊息融入理性與感性思維,聯繫認知與美感,對地球科學產生更直覺性的理解,讓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經驗,使理解變得更為透澈。本課程教授單元為固體地球,搭配插畫筆記與「物質與能量」等科學概念,來學習岩石形成的過程、板塊運動等地質現象。
【延伸閱讀】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地球科學手帳本與潔能人才培育激盪之旅)
上集 https://youtu.be/F_CureblgeQ
下集 https://youtu.be/aCUoaJy19IU
觀課心得及回饋
由竹東高中地球科學科葉鈞喬老師、美術科張澤平老師及生活科技科吳姵儀老師共同開設的跨領域課程,於110年1月5日辦理公開觀課。當日公開觀課主軸為「美感科學海報」之初階設計,不論是從科學知識建模、美感體驗與訓練,到最後的資料萃取及整合,從學生期末報告表現上可看出,透過視覺認知能帶出不同凡響的學習成效(學習脈絡、自主學習)。
前面依據老師的指示畫重點,對學生來說較容易,很專注的跟上,但後面建模部分,學生討論參與度不高,下午第一節此時呈現效果較為疲累,可能不習慣自發性的討論。
螢光筆畫重點,鈞喬的電子檔當中有重點,留白時間讓學生寫重點,有問答三個階段結合生活經驗學生有了反應,回到板塊邊界分類,以科學方法:觀察->假設->論證->建模,反問過去章節知道的模型,回顧過去章節的內容,科學方法收斂。
教了基本觀念後再回饋,再往回看各章的重點(應用),學生有跡可循,上課安心,但後面又能跟生活情境相結合,加上建模很能進入狀況。老師介紹學生作品,將每份重點挑出來,例如同類、主題式的、地圖式、創意式。學生對原理非常清楚:留白、53原則、對齊、行距、同類的相聚,看了前面幾組後面,已經可以看出端倪,若各組一起來看同學分享收穫更多。
如同課前的板書圖解是著重思考與科學方法。
科學理論建模與實證能讓學生迅速抓住重點是重要的指導主題。
{{ $t('FEZ003') }}2021-01-05
{{ $t('FEZ004') }}2021-02-20|
{{ $t('FEZ005')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