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生命教育學科中心|
心得花絮一:
撰文/前LEPDC專任助理 許佩雯小姐
我不是現職教師,第一次參與線上研習,發現居然周六還有這麼多人,感受到台灣教師的自主進修態度,非常吃驚與敬佩,生疏的科技使用與眾多的參與人數,都讓我覺得格外新鮮。
關於研習內容,我的習慣是在研習前不帶有任何期待和預設,傾向以做中學的角度來學習。對於復原力的定義,多數研究傾向為:「個人具有的某些特質或能力,使個人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中時,能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謝謝文苑老師在活動開始之前簡單介紹復原力的定義,讓參與的學員有基本的先備知識。在課堂上,老師用溫柔的聲音讓學員在舞蹈、音樂和藝術創作中有所體驗和學習,我很喜歡這種激發個人創意與觀察力的活動。在不經意之中赫然發現螢幕上的參與者十分可愛,不論是撕紙、移動筆或者是陰影創作,可以從小小的電腦鏡頭和畫面中,看到老師們的專注、表情、分心、發呆、面無表情、會心一笑,十分赤裸也十分坦承。
關於陰影創作,順勢於此紀錄一下我的一筆畫作品。老師邀請我們取得三件物件,利用不同角度的光源所形塑的影子做出創作,並設想:「如果他會說話,會說什麼?」最後用三句話組裝成一段故事,然後小組進行個別的分享,並各自回應印象深刻之處。
關於小組分享,承第四組組員瑞舲老師的分享,我想我們多多少少都在自己的創作中有一些自己心理的投射,不論是情緒、感受,或是對現實生活的期待。蠻有趣的是大多數人的故事都有一點「希望感」,這對疫情下的現況,想必都是一種復原力與正向心理學,包含有夥伴提到:「一起探險也很有趣」、「用吹泡泡把情緒吹走」、「想必你想知道怎樣可以得到幸福吧」、「飛魚說:『夾在我的身上,我帶你飛』」、「在家工作很開心」等,謝謝這次的機會讓彼此可以在兩個小時半相互分享與傾聽,我想在無法面對面的時刻,能透過耳機、麥克風與科技,有一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相當珍貴的。最後承第四組組員家寧老師的分享,提到我的故事,說到淹水中的小老鼠用衝浪的心情去應對生活中的突變,正好就是我的故事宗旨:相信無論全球、全國,大家都處於嚴峻的疫情時代,希望大家都能有理想的心理調適,平安喜樂、盡人事聽人命、隨遇而安則安之...
心得花絮二:
撰文/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 陳瑩珊輔導主任
6/5星期六下午和100多位老師一起參加生命教育學科中心的線上研習,這是場非常神奇的體驗。剛開始,我帶著疑惑與好奇參加,我不曉得老師要如何操作線上課程,除了要讓成員能實作之外,還要能實施分組討論。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文苑老師先以一首歌曲「手牽手」開場,這首歌很符合現下的情境。老師先簡單講述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原則,然後邀請大家實際地以隨手可得的紙張進行感官敏感度的打開活動,大家隨意用撕、摺、揉、…等各種方式和紙張進行互動,我覺得最有趣的是老師還讓我們和自己的視框共舞,透過這個簡單的小遊戲,我覺得讓線上課程整個放鬆輕盈了一些。
接著老師以介紹歐洲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開啟,今天的「光與陰影」的創作,之後大家約有半小時的時間在自己的空間進行創作,當然創作歷程裡有老師挑選的音樂和我們相伴。老實說,這創作對我而言還是有一點點的挑戰,因為物件不見得能「立正站好」,還有各種角度、構思圖案…等需要思考調整與實作,但我們都能在時間內完成。完成之後,進入編寫故事階段,這也是很有趣的歷程,我一邊寫一邊隱約覺得自己似乎也在投射最近被疫情干擾的心情狀況。在之後的分組討論中,也能感受到多數夥伴們的反應,也是類似的情境與感受,透過夥伴們的回饋,我覺得自己也得到滋養。
最後大家回到大講堂,老師邀請幾位成員分享,在這個課程中,讓我另一個驚喜的是,沒想到在線上可以和許久不見的朋友「相見」,當我在螢幕上聽到熟悉的聲音,看到熟悉的影像時,超級開心。沒想到線上課程竟然可以如此豐富與精采,謝謝學科中心安排了這個研習,也非常感謝文苑老師帶領大家「以非尋常的方式和尋常事物相遇」,太有趣了,也太好玩了,這次的經驗,的確能在疫情下安頓身心,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下午時光。
研習照片:
心得花絮:
撰文/ 國立曾文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黃維如老師
今天下午13:30便進入生命教育學科中心的線上研習教室,依循輕鬆的爵士樂,進入文苑老師為這陣子與國人相當貼近的話題-COVID19,教我們認識「當下」,及如何用「當下」的力量,來安頓自己。
藉由兩至三人一組,依照直覺選出可當下心情選擇小卡,持小卡告知組員卡片編號,你是誰/你的服務單位/選該卡片的原因,而今天小編則選了NO.10,「雖然後方有個黑影追逐著我們,但我們仍舊需無所畏懼,依著自己步調,隨時隨地自我調適,讓自己在每個當下都怡然自得。」
分享四種學派對於當下/臨在(Presence)有著不同的論述及看法,無論在我和你,或是我和他人相遇、無條件的正向、mindefulness(覺察、正念)的練習,及歐文‧亞隆提倡的臨在是必需溫暖、信任、接受和同理的了解。
活動二,文苑老師提供十二分鐘拍取12個喜歡的物件,與組員分享所拍攝的相關物件,分組討論後文苑老師以異國音樂帶動線上一百多位老師律動,伸展身心後,再以一句話對於被見證被看到的心境,其中不乏院子的正開的花、水栽植物、魚缸中的五隻孔雀魚、乾燥花、在疫情前至冰島旅遊的紀念磁鐵和之前旅遊的星巴克杯子,甚至激發出不同的興趣,冰箱及新購入大展廚藝的鍋子、畫筆略顯生疏的畫作……等等,也因這次看不到疫情的盡頭,生活突然受到限制,為生活中不起眼總是靜靜共存的物品或生命,賦予他(牠)們不同的意義與面向,稍稍緩解疫情期間不安的情緒和不適的身體得到舒緩。
從今日活動中,透過藝術媒材進行視覺心象的藝術表達,與自己與他人連結,經數分鐘妝扮後,透過便利貼黏在鏡頭上,分組後摘下便利貼,打開所有感官,而我們可以如何用靜默方式看著彼此? 你(妳)覺察了什麼? 大家發揮了不同的創意、小巧思妝扮出不同意境,疫情期間的面罩、口罩及用剩的口罩盒等幾個物件,彷彿成不同個體,處在當下,讓身體搭配音樂做些連結律動,更勇於在疫情下釋放自己,欣賞式的好奇而非偷偷窺式的好奇,打開靈、感知及想像力,將來也可以用相關的藝術做回顧或創意。
研習照片:
{{ $t('FEZ012') }}
{{ $t('FEZ003') }}2021-06-05
{{ $t('FEZ004') }}2022-01-17|
{{ $t('FEZ005')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