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國語文學科中心|
多年來,心理學家與神經科學家總假定「喜歡」和「想要」是同義詞,多數科學家們也相信,頭腦裡有一種賀爾蒙名為「多巴胺」(Dopamine),能操控我們的「想要」和「喜歡」。 科學實驗的證據顯示多巴胺對於愉悅感是必要的,例如移除實驗鼠腦部的多巴胺系統,牠便不再主動去找甜食來吃。因此,科學界普遍接受「切斷多巴胺就等於阻斷愉悅感」的假設。 然而,密西根大學生物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家貝里奇(Kent Berridge)試圖挑戰這樣的觀點。他的團隊刻意餵食被移除多巴胺系統的大鼠吃甜食,然後觀察老鼠的表情與行為反應,發現牠們還是覺得「好吃」。貝里奇感到很驚訝,原來愉悅感還是在,只是牠們已不會衝動地想要吃。 學界開始發現原來在大腦裡「喜歡」和「想要」是由不同系統控制的,而多巴胺操縱的從來都是「想要」,而非「喜歡」。當起床看到咖啡機,是多巴胺讓我們「想要」去泡一杯咖啡,這微妙的物質驅動誘因,增加人類飢餓時想吃東西、無聊時想抽菸的意圖。 貝里奇的另一項實驗顛覆學界關於慾望和動機的認知。他在老鼠的籠子裡放一根鐵棒,觸碰時會產生輕微電擊,正常的大鼠在嘗試幾次之後就學會遠離鐵棒。但透過刺激大鼠的多巴胺系統,牠們竟然對鐵棒著迷,會不斷用鼻子聞、用手掌碰它,更奇怪的是,受到電擊的5-10分鐘後,牠們又跑回來了。 科學家發現多巴胺系統會學習知道什麼事情能觸發人的愉悅感,例如咖啡愛好者看到咖啡機、吸毒者看到針筒和派對、網路沉癮者對3C產品的喜好。然而,儘管有些行為並無法帶來愉悅,但由於多巴胺系統過於敏銳,也會讓人們不斷喝下苦掉的咖啡,或是了然乏味的毒品。 改寫自天下雜誌〈成癮背後的科學:我們真的「喜歡」上癮的事物嗎?〉 |
閱讀上文,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根據上文,請說明「想要」與「喜歡」的異同。文長100字以內。(占6分)
問題二:我們日常中的許多「想要」,究竟是被多巴胺綁架的反應,抑或源於真心的「喜歡」?如果對「想要」的事物並非真的「喜歡」,我們又該如何決斷?請參閱上文,結合你的生活經驗,以「想要與喜歡」為題,闡述你的觀點,文長不限。(占19分)
{{ $t('FEZ003') }}2021-05-10
{{ $t('FEZ004') }}2021-07-11|
{{ $t('FEZ005')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