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音樂學科中心|
一、課程主題
〈音樂作品與圖像新境界-畫說音樂〉系列課程
二、講師
陳漢金教授
音樂學者,巴黎第四大學音樂學碩士、博士;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西方音樂史、音樂與美術及其他音樂學課程;屆齡退休後,目前為台師大音樂系兼任敎師。曾任2002-2004年、2013-2014年「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2004年「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決審主席。音樂性文章與樂評散見臺灣各傳媒,並不定期規劃音樂講座。主要著作有:《音樂獨行俠-馬水龍》、《發現貝多芬》、《白遼士-浮士德的天譴》、《您說是「印象派音樂」?—德布西的室內樂與管絃樂》。
三、內容簡介
1.列研習課程共有五天。
2.著9個單元,講述西方十九世紀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類似、關聯與互動。課程始於法國大革命,可說是個前導,結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二十世紀初,以強調十九世紀末藝術的前膽性。
3.與美術,由於應用媒材上的不同,兩者之間本就不該畫上等號,但是每個時代的不同領域藝術家們,他們在共同的時代背景之下,經常有著類似的思維與創作美學;後人透過「類比」的方式,得以看出不同藝術之間的類似之處。十九世紀後半之後,華格納的「整體藝術」概念,以及波特萊爾的「感應說」,共同激起深遠的影響;在那之後,不同領域藝術家們的互動越加頻繁,音樂與美術的關係,也就越來越密切了。
四、課程表
五、研習照片
{{ $t('FEZ003') }}2021-11-06
{{ $t('FEZ004') }}2022-07-06|
{{ $t('FEZ005')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