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地球科學學科中心|
本系列研習為地球科學學科中心與科技部地球科學推動中心合作辦理,110學年度共辦理2場次,內容主要有以下兩大部份:
【第一部份】專家學者分享
從科技部製作的科普微電影「我們的島嶼‧我們的科學」和「風與海‧我們的科學」出發,邀請科學家分享研究成果。
第一場(3/24)邀請臺灣師大鄭志文教授分享,鄭教授透過數值模式模擬與衛星遙測資料,觀察颱風和黑潮的交互作用,海氣互動及北大西洋海水溫度的變動,會影響太平洋颱風的路徑,改變侵襲臺灣的機率,透過此研究就能先評估颱風對臺灣的影響程度,做為防災及預警的參考。鄭教授強調颱風是自然現象並非災害,如果我們能對自然現象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認識,便能提前防範,降低災害的損失,學習與颱風共存。
第二場(4/14)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系趙韋安副教授分享,趙副教授分享透過傳統地震儀監測山崩、落石等產生的振動訊號,能建立預警模式與告警系統,提前防範山崩、落石所造成的災害,甚至防範二次災害的影響,以減少災損。
科學家在專業領域上的研究與努力,都是希望透過科學研究成果,降低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危害,透過科普微電影的介紹和本次研習,讓第一線教師能更深入的認識地科各領域專家學者的研究內容與其精神,並運用於課堂教學。
【第二部分】高中教師分享
108課綱的實施,讓第一線地科教師除了必須加強素養導向式的教學設計外,在面對多元課程的內容設計與引導學生製作學習成果檔案時,也需要耗費許多時間與精力,因此本次研習邀請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分享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的設計,與引導學生製作學習成果檔案的反思。
第一場(3/24)邀請麗山高中周家祥老師分享「挑戰學生也挑戰自己─加深加廣選修地科教學單元設計分享」,周老師從高中必修課程的一個小單元「火山底下的秘密」談起。本單元以火山岩漿庫做為主題切入,並搭配從地震波得知固體地球分層的概念,除使用科普文本閱讀外,也加入資料分析的任務,屬於情境應用的範例,也培養學生概念遷移的能力。
第二場(4/14)邀請前鎮高中黃翊展老師分享「只有三件怎麼辦?-歷程檔案的反思」,黃老師從過往學生的疑問整理成四個問題出發,分享自身如何引導的經驗,在引導學生製作學習成果檔案時,應該著重於展現課程所要訓練的能力、自身的專長,並思考與選擇適合的表達格式。
學科中心期望能透過此系列研習,提供全國地科教師多面向的增能需求。
感謝所有參與研習的教師及回饋,此次科普微電影的主題分享很適合高中教師運用於教學中;學科中心未來也會多安排種子教師的分享,也歡迎全國各校邀約,中心可前往安排小區域的分享,期望與高中地科教師進行深入的交流。
研習檔案
參考資源
活動剪影
{{ $t('FEZ003') }}2022-06-22
{{ $t('FEZ004') }}2022-07-04|
{{ $t('FEZ005') }}44|